科技动态

22日至昨日,市长徐衣显率队赴哈尔滨市考察对接科技创新、产创融合等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洛阳调研指示要求,用好河南科技大学科创资源,联动国内顶尖高校,协同推动校地共建、人才共育、产创共融,为洛阳高质量发展做强创新和产业支撑。

哈尔滨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冕,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兆成,中国航发哈轴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寒岩,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彬等参加相关活动。

哈工大是国内九校联盟(C9)成员之一,持续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成果转化“多点开花”。徐衣显深入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博物馆等处,考察学习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平台运营等先进经验,并与刘挺等座谈对接产学研融合、校地企合作等事宜。他表示,哈工大是科创宝库,许多科研成果与河科大优势学科、洛阳市主导产业高度契合,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希望三方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发挥哈工大在航空航天、新材料、机器人等行业科研优势,链接校地创新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深化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产创融合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助力洛阳以河科大为内核打造科创策源地、产业孵化地,把高校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刘挺等表示,将加强与洛阳和河科大的深度沟通对接,紧扣地方需求,打通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最后一厘米”,推动三方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哈尔滨与洛阳同为我国重要的轴承产业基地。徐衣显到中国航发哈轴了解科研攻关、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等情况,看望慰问河科大驻企博士硕士团队。他表示,洛阳拥有轴承“一厂一所一院一校”综合优势,与哈轴有着天然合作基因。希望双方紧盯国家战略,瞄准“卡脖子”技术、“国产化”替代,健全专家互聘、人才互培、成果互享等新机制,打造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示范标杆,把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北大荒集团是粮食生产“国家队”。徐衣显到北大荒博物馆了解屯垦戍边、改革创新的感人故事,感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精神伟力,深入集团下属的信息公司、完达山乳品、九三集团和黑土优品展厅等,考察智慧农服、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情况,并与王兆成等对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装备推广应用等工作。双方一致表示,将抓住洛阳农机装备即将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重大机遇,加强高标准农田运管、高水平智慧农业服务、高端化农机装备应用等领域合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徐衣显还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学习了红色基因传承、科创平台搭建、成果转化运用等工作,并对深化双方合作形成广泛共识。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中国航发哈轴党委副书记张兴华、副总经理董国辉,北大荒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宏雷,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曹亦俊,洛阳市领导任丽君、李刚、仝宇鹏等分别参加相关活动。


江凌率队到西安市考察学习科技创新工作

建好创新平台 优化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与卢建军举行会谈 张卫红、王洪彬等参加


昨日,市委书记江凌率队到西安市考察学习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建好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走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之路。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彬等参加相关活动。

高校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资源丰富,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前不久,省委书记楼阳生来洛阳调研时强调,要把洛阳现代化建设与驻洛高校高质量发展融合起来,把高校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考察期间,江凌先后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入了解创新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模式等情况。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是我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江凌与卢建军等座谈交流,了解创新港建设管理运营机制,并到电气研究院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考察。双方一致认为,洛阳和西交大合作有基础、有潜力。双方将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更紧密的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学习借鉴创新港经验做法,与河南科技大学、科技型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发力,通过共建基础研究飞地、产业创新飞地等方式,加快构建“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按照“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理念,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贯通技术、平台和服务“三条链路”,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在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凌听取该校教育科研改革情况介绍,察看进驻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江凌指出,要学习借鉴西工大在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有效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瓶颈问题,真正以改革激活力,更好服务创新发展。

江凌等还前往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考察创新平台建设、创投基金管理等工作。

考察期间,大家对西交大积极探索现代开放式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西工大深化科技创新“三项改革”等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对地方和高校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洛阳现代化建设与驻洛高校高质量发展融合起来,强化市场思维,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学院和产业研究院建设,更多通过市场手段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高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真正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庆涛,洛阳市领导王军、任丽君等分别参加相关活动。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理人证书你拿到了吗?”在某社交软件上,关于技术经理人的讨论热火朝天。

  “岗位职责包括与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等单位密切交流,挖掘优质项目”“具备技术经理人中级及以上证书者优先”……在某招聘网站上,有关技术经理人的岗位信息持续更新。

  越来越多信号表明,技术经理人这一新兴职业正迎来发展风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这让不少从业者备受鼓舞,纷纷感叹“职业发展的春天到了”。

  各地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进展如何,开展了哪些有益探索,还面临何种挑战?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科技红娘”进入2.0时代

  如果说研发突破是“从0到1”,那么“从1到100”就代表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技术经理人,就是一群努力加快“从1到100”进程的人。他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工作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

  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对技术经理人的需求随之不断增加。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到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再到2018年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出台一系列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明确提出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发展。2022年,随着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从业者获得了更强烈职业认同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鹏翔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意味着从科研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要找准自身定位、实现知识价值,都离不开技术经理人的帮助。“成人之美”,也是技术经理人自身价值的体现。

  对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展江而言,技术经理人是让技术供需双方进行有效对接的“科技红娘”。林展江在研究机构工作了30多年,对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深感惋惜,转而投身技术经理人这一新兴职业。“我们每年都要走访大量企业,了解技术和创新需求,并据此收集凝练不同行业的科研成果,努力发挥‘架桥人’作用,促成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林展江说。

  当前,“科技红娘”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正在从居间服务的1.0时代转向“专业咨询+科技投资”的2.0时代。

  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贺军团队完成的“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月,该项目落地西安浐灞国际港,西安博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专注于高性能摩擦材料研制生产。项目的快速落地,离不开技术经理人的保驾护航。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带领的技术经理人团队为项目量身定制转化方案。“从辅导企业进行项目、奖补申报,到推动联合地方、学校共建先进纤维增强轻质复合材料中试基地;从帮助企业争取市场订单,到联系投资机构进行融资……我们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加速实现技术熟化、产业化。”他说。

  人才培养评价有新招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需跨越漫长且充满风险的“死亡之谷”。技术经理人要在这“死亡之谷”上架起桥梁,绝非易事。

  在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刘群彦看来,技术经理人必须具备极高的综合能力,要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

  汤鹏翔认为,技术经理人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与科研团队建立互信。技术经理人在市场洞察、渠道搭建、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是赢得科研人员信任的关键。

  为培育高素质技术经理人,各地近年来多措并举,加强学历教育培养、探索职称改革、完善激励机制。

  今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技术转移硕士毕业,被认为是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一件大事。刘群彦介绍,作为国内首个开设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院校,上海交通大学采用“多元化师资+定制化课程+模块化场景”模式,引入金融界高管、企业创始人、律所高级合伙人等专家资源,对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进行培训和指导。

  不仅是上海交通大学,很多高校行动了起来。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纷纷设置技术转移相关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高水平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各地相关单位积极开展不同等级的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在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职称评定方面,广东走在前列。2021年,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指导下,广东省科学院牵头在广东开展工程系列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林展江便是首批持证上岗的技术经理人之一,他说:“职称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助于进一步畅通技术经理人职称晋升和能力提升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技术转移转化研究、服务及运营工作中来。”

  目前,多地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将技术经理人才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北京、陕西、成都等地出台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认定工作指引等专项政策……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技术经理人的社会认可度。符新伟道出许多从业者的心声:“这坚定了我在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信心。”

  职业发展瓶颈待突破

  科技部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也要看到,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处于发展初期,职业化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一位技术经理人谈起从业的困难时说,近10年接触项目上千个,真正深入的项目有二三十个,长期跟进和落地的项目只有两三个。这虽是个案,但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是技术经理人工作的共性。收入不稳定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技术经理人队伍的持续扩大。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当前亟须进一步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准入、自律、评价、晋升等制度体系。

  其中,如何完善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机制备受关注。“一些从业者虽然获得了技术经理人职称,但所在单位却没有合适岗位来聘任,导致他们依旧无法享受职称待遇,这对技术经理人的积极性会产生负面影响。”符新伟说,高校院所可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增设成果转化专职岗位,将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结合起来,不能让技术经理人职称只是“一张证书”。

  这方面,上海正在进行有益探索。刘群彦介绍,2023年,上海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支持专业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将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技术经理人聘用和培养,并将技术经理人引育纳入项目绩效考核。

  完善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机制的政策信号也愈加清晰。2023年,科技部印发的《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央企国企、科技园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根据现实需求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位,聘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实现人才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流程赋能。

  为将技术经理人打造成科技服务行业的主力军,受访专家期待更多突破技术经理人发展瓶颈的举措出台。“目前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评价机制和行业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及配套措施予以规范。”符新伟说。

  刘群彦也认为,让技术经理人执业有路径、行业有规范、评价有方法、晋升有通道,才会实现行业体系化和规范化发展。


      近日,由省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地方国资平台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洛阳光联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洛阳光联基金)成功设立,是我市首只光电产业CVC基金。

  洛阳光联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由洛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洛阳市产业发展基金、洛阳龙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洛阳国苑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设立,由洛创投担任基金管理人。作为河南省光电产业龙头企业,中航光电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为基金管理人提供项目挖掘、产业研判等支持。

  光电产业是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我省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光电产业链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链进行培育,并印发《河南省培育壮大光电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提升光电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桥梁,基金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洛阳光联基金的设立,是借助龙头企业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次积极探索。

  下一步,洛阳光联基金将立足洛阳光电产业优势基础,围绕全省光电产业链核心环节、高附加值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在促进省市光电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推动光电产业做精、做大、做强。

  名词解释

  CVC基金

  CVC基金是指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基金。它通常由大企业设立的风险投资部门或机构管理,用于投资母公司战略发展目标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以配合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和创新扩张。


 

 酸浆火锅的酸、塔西烧烤的香,是瀍河区的特色,让人难以忘怀。现如今,中原美谷的美,更成为瀍河区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广大创业者投身美丽事业,扎根瀍河、拼搏成长。

  2023年4月22日,中原美谷正式揭牌成立,开启瀍河区美丽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瀍河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一年多时间过去,从美开始,与美同行,发展新图景正在瀍河区徐徐展开……

  换道领跑厚植产业发展优势

  在中原美谷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开展科研创新;在特色美妆文化体验馆,参观人员络绎不绝……在中原美谷,美妆产品随处可见,美妆产业成为潮流。

  中原美谷位于瀍河区振兴路上,曾是原邮电部洛阳电话设备厂所在地,荒凉已久、无人问津。如今,这里成为洛阳美妆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若论产业基础,瀍河区美妆产业优势并不明显,何以坚定实施中原美谷项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具体到瀍河区来说,只有立足大局大势,锚定高质量发展,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线,才能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实力。

  中部地区美丽健康产业尚处于初期,国潮品牌正在加快涌现,正是产业的“蓝海”。抢抓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机遇,瀍河区委、区政府聚焦美妆产业,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2年8月17日,省科学院与瀍河区签订协议,共建中原美谷,规划建设包含“一核心、两平台、两基地”的创新美妆产业基地。

  2023年4月,中原美谷揭牌成立,这也是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后第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全产业链落地的示范项目。

  打造全功能整合、全产业配套、全要素服务的中原美谷,全面提升美妆产业技术创新力、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人才吸引力,把中原美谷打造成国内领先的高端美妆产业集群,使美妆产业成为瀍河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原美谷的成立,为瀍河区产业发展孕育出无限可能。

  体制机制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斑点20%”“皱纹89%”“纹理90%”……数秒钟后,一组面部肌肤数据在屏幕上一览无余。经过科研团队几分钟的研讨,一套皮肤提升全套中医药试验方案跃然纸面!

  这样的研发场景,在中原美谷随处可见。中原美谷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和体制的创新。

  瀍河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从运营管理机制上,中原美谷由省科学院直接运营主导,实现从科技到产品的高效、顺畅转化,努力打造成河南美妆的新质生产力模式。

  “用上最新的科技成果,让我们有了跟大企业竞争的底气。”杨洋是上海文房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是省科学院创新团队研发的高分子材料电子束改性技术,把这家上海企业吸引到了瀍河。“中原美谷是离省科学院高新技术最近的地方,有了中原美谷的加持,我们的面膜布产品将有望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杨洋信心满满地说。

  中原美谷的优势更体现在以科创战略为基构建起的新发展模式。“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地方政府支持”的模式,使得省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中原美谷还提供了全产业链配套,使得众多入驻企业能够依靠轻资产模式,仅从事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通过与园区其他企业协同合作,即可推出自身的产品、构建完整的服务链,抢占发展先机。目前,中原美谷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4个,成立企业联合研发中心6个,建成创新平台13个、中试基地3个、公共检验检测中心1个。中原美谷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出创新成果33项,启动行业标准、团体标准4项。

  产才融合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2023年8月,瀍河区出台《促进美妆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围绕美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全生命周期金融、人才引进、基础保障政策、自主创新等方面实施支持政策,全力推进美妆产业高水平集聚,实现美妆产业跨越式发展。

  政策扶持之下,在中原美谷创新生态形成的同时,一支包括首席科学家、行业专家在内的多层次人才队伍也在加速汇聚,实现人才集成、实验室集成、成果集成。

  中原美谷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负责人范航,是从业多年的博士,被中原美谷的发展空间和人才模式所吸引,毅然来到中原美谷打拼。“我们团队正在进行化妆品原材料的创新研究,这是攻克行业‘卡脖子’项目的关键,我们有信心在中原美谷把梦想变为事实。”范航说。

  博士们纷纷来到中原美谷创业,正是“产才融合”优势的生动体现。瀍河区通过在中原美谷搭建创新生态,细化人才“引、育、留”各项机制,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创新人才153人,包括国家级人才5人,省级以上人才21人,硕士、博士56人。

  美妆产业蓬勃发展,释放出大量的就业需求。瀍河区强化产业与就业协调联动,通过打通人才引进通道、举办专场招聘会、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等举措,不断涵养创业带动就业生态体系,不仅为美妆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瀍河区还从产业链扩展到生活空间,以产业发展带动高端人才及年轻人群流入,推动周边公共服务配套全面发展。依托邻(乡)里中心,打造“15分钟人才服务圈”,形成磁吸效应,吸引了700余名青年人才到瀍河创新创业,助力建设“产业新城”。

  截至目前,中原美谷已入驻创新团队19个,落地成果转化20余项,汇聚成果300余项,吸引了42家企业入驻,还有更多企业正在等待入驻。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这里将进驻30个科研团队,形成50个优质项目,形成产值不低于80亿元,税收不低于3亿元,带动就业约2000人。

  洛阳市委十分重视中原美谷建设。市委主要领导指出,要深化与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发挥特色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对接市场主体,做好技术转化,高效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中原美谷的成功实践,不仅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探索出一条“不依赖资源靠转化科技成果发展城市经济”的新路径,为县域经济由“房地产依赖”向“科技产业支撑”转变提供了新样本。

  “下步,中原美谷将继续坚持‘重科创、建平台、抓源头、育龙头’的运营思路,依托省科学院的研发优势,引入更多美妆全产业链业态,打造美丽健康产业发展集群。”瀍河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美谷将有望成为全球美妆创新创业中心的重要一极,为河南乃至中国的美妆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对外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意见》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重点对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传统能源稳妥有序替代,以及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提出具体要求,对加快在各领域各行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统筹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介绍,《意见》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重点领域替代应用、替代创新试点三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在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方面,《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加快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柔性直流输电、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先进技术迭代,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电网。

  《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张星介绍,在工业领域,《意见》提出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工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强化工业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中低温热利用,探索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在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意见》提出统筹新基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5G基站、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与光伏、热泵、储能等融合发展,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提高“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中的新能源电力消费占比。

  《意见》还明确,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创新试点。“针对新技术,《意见》提出加快试点应用,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绿色直供电、氢冶金和氢基化工技术应用等试点,支持园区、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开展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试点。”张星谈道,针对新业态,《意见》提出推动业态融合创新,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等与可再生能源跨行业融合,支持数字能源、虚拟电厂、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品种、多领域、多形态替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据悉,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可再生能源替代保障措施。张星表示,国家能源局将完善绿色能源消费机制,全面落实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要求。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机制,将消纳责任落实到重点用能单位。落实科技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利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有关政策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支持可再生能源替代关键技术研发和试点应用等。

中国船舶七二五所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成功中标新建平顶山至漯河至周口高速铁路简支梁支座项目,中标金额达1.01亿元,为冲刺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新建平漯周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99.673公里,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大陆桥走廊支线南京经平顶山至洛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和郑万、京广、郑阜等多条纵向高铁通道间的便捷联络线。

双瑞特装此次中标的简支梁支座,是其拳头产品,在应用中可通过连接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并根据不同的荷载和变形进行调整和适应,从而保证梁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项目规划初期,双瑞特装就提前着手项目统筹,不断强化市场开发和重大项目落地,并紧跟市场形势变化风向,持续做好项目需求跟踪,最终成功中标。

近年,聚焦桥梁装备领域,双瑞特装充分发挥技术储备优势,通过数据收集、原理分析、选材制样、现场试验等,联合业主和设计单位,成功研发出多款新型支座产品,保障相关线路长期安全平稳运行。该公司研制的桥梁安全装备,陆续应用于国内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国内首条跨海高速铁路福厦高铁、全球已建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重点项目,并在多个重大工程中连续刷新桥梁转体球铰承载力世界纪录。

根据规划,后续双瑞特装将紧跟项目建设进度,精心组织技术对接和生产制造,以高品质产品和最优质服务支持项目建设,持续为推动和促进“中国制造”桥梁安全装备技术水平提升贡献创新力量。

加工铸锻件(资料图片)

  昨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乘组顺利入驻“天宫”。

  记者昨日从中信重工获悉,该公司研制的专用高强度金属铸锻件再次被用到神舟系列飞船上,护航飞船顺利升空。

  “此次运载火箭逃逸塔系统及发动机壳体等部件专用高强度金属铸锻件由中信重工制造。”中信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神一”到“神十九”,中信重工连续19次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逃逸塔位于火箭顶端,似避雷针,是保障航天员生命的“安全锁”,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火箭逃逸发动机的形状非常不规则,结构异常复杂,用来锻造发动机壳体的材料是特殊材料,制作难度很大。”中信重工科研攻关团队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公司挑选了最精干的科研人员,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小组。经过长时间的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最终拿出了过硬的航天铸锻件产品。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神一”到“神十九”,从“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任务、空间站工程……助力航天强国建设,中信重工创新不断,持续为我国航天工程“关键设备”配套系列高强度铸锻件及重要零部件,多次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颁发特殊贡献荣誉证书。

  中信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高端大型铸锻件研制基地,中信重工将牢记“国之大者”,持续走好创新发展之路,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更多“洛阳智慧”“洛阳方案”。

庆祝洛轴建厂70周年暨智能工厂投产仪式举行
江凌、徐衣显、周宇、秦海岩、王洪彬等参加

   29日,庆祝洛轴建厂70周年暨智能工厂投产仪式隆重举行。新中国第一家综合性轴承企业走过70年光辉历程,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乘势而上向着“打造世界一流轴承研发生产基地,成为国际杰出的轴承供应服务商”目标阔步前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凌,市长徐衣显,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周宇,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彬,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刘孟连等出席,并共同为洛轴智能工厂投产揭幕。

  徐衣显在致辞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洛轴建厂70周年和智能工厂投产表示诚挚祝贺。他说,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工程之一,洛轴传承了“共和国长子”的红色基因,始终以振兴民族轴承工业为己任,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装备制造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在省委省政府关心厚爱下,洛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洛轴混改、“二次创业”,“新洛轴”迅速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突破,形成了国内轴承产品品种最全、用途最广、创新最强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先进生产基地和现代产业集团,也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现“老树发新芽”树立了样板。希望洛轴以建厂70周年为新的起点,心怀国之大者,扛牢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赋能,加快上市步伐,引领洛阳、带动全省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向着“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生产基地、国际杰出的轴承供应服务商”目标奋勇前行。洛阳市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倾力推动“新洛轴”勇闯新路、再立新功。

  周宇在致辞时说,洛轴建厂70年来,从白手起家到创新突破,从单一产品线到多元化产品结构,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始终站在轴承行业发展最前沿,引领中国轴承行业不断进步。此次智能工厂投产,再一次展现洛轴作为领军企业的潜力和担当。希望洛轴持续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供给,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成绩。

  秦海岩在致辞时说,轴承是“工业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首70年发展历程,一代代洛轴人奉献拼搏、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聚焦风电轴承等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化替代,推动风电产业领跑全球。面向未来,以风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拥有广阔前景。希望洛轴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增强创新能力,做大市场份额,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洛轴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掀开了新中国轴承工业历史的第一页。砥砺奋进70载,洛轴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海洋工程、大功率风电等领域配套轴承填补国内空白,为“嫦娥”奔月、“神舟”飞天、高铁驰骋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的突破贡献了洛轴力量。近年,洛阳全力支持洛轴深化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抢抓新风口,抢占新赛道,实现“老树发新芽”,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据悉,此次新投产的洛轴智能工厂是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风电齿轮箱轴承生产基地,也是企业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工程,将实现产品从设计、选材、生产到交付的全程数字化。

  仪式上,洛轴还隆重表彰了功勋员工,并向老一辈职工代表赠送《洛轴集团志》。

  市领导王军、潘开名、王太钢,以及全国轴承行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等参加活动。